半导体并购潮突破320亿,算力互联网启动,AI+新能源成资本新宠

国际形势与政策动态

美国升级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

美国商务部宣布撤销拜登时期的AI芯片出口规则,并实施更严格的管制措施,将全球分为三个层级,限制中国获取先进AI芯片。同时,任何使用华为昇腾AI芯片的行为均被视为违反美国出口管制。

影响:短期可能加剧国内AI芯片供应链压力,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,利好中芯国际、寒武纪等本土企业。英伟达计划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特供版H20芯片(基于Hopper架构),但性能受限,可能促使国内企业加强自研投入。

中美关税政策博弈

美国拟对华半导体企业扩大“实体清单”范围,长鑫存储、中芯国际等或被列入,进一步限制存储芯片供应链。

影响:存储芯片国产化需求迫切,长江存储、兆易创新等或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,但需警惕短期产能爬坡不及预期的风险。

全球半导体技术竞争

英特尔1.8纳米(18A)制程进入风险试产阶段,性能较传统工艺提升15%-30%,吸引全球Top10芯片设计公司参与测试4。台积电2纳米工艺获苹果、英伟达订单,计划2025年月产能突破5万片。

影响:国际先进制程竞争加剧,国内企业聚焦成熟制程(如中芯国际14纳米等效7纳米性能)及三维集成技术(如中科院“层压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”),可能推动设备与材料板块估值修复。

国内产业与技术突破

半导体并购潮持续深化

2025年A股半导体并购交易总额已突破320亿元,覆盖EDA工具、材料及封装设备。典型案例包括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(EDA工具链整合)、沪硅产业扩产300mm硅片。

影响:并购推动产业链协同效应,北方华创、中微公司等设备商有望受益于技术整合与市场份额提升。

算力互联网建设启动

中国电信、移动、联通联合启动算力互联网试验网,整合跨区域算力资源,重点支持医疗、文娱等领域,推动AI应用普惠化。

影响:算力基础设施需求增长,利好服务器芯片(如海光信息)、数据中心(如浪潮信息)及通信设备(如中兴通讯)板块。

小米与宁德时代扩产动态

小米宣布空调销量目标2030年进入国内前二,武汉智能工厂下半年投产;宁德时代山东基地正式投产,推动北方新能源产业链布局。

影响:智能家电与新能源产业链景气度提升,相关零部件(如PCB、功率半导体)需求或迎拐点。

政策支持与市场表现

科技金融新政出台

七部门联合发布15项科技金融措施,包括设立“科技创新债券”、扩大险资入市规模(新增600亿元),重点支持半导体、AI等领域。

影响:政策红利推动创投概念(如鲁信创投)及硬科技龙头(如中科曙光)获资金青睐,科创板50指数或持续跑赢大盘。

半导体ETF交投活跃

科创芯片ETF(589100)单日涨超1%,资金流入设备(北方华创)、材料(安集科技)板块。银河证券指出,AI算力与汽车电子驱动半导体需求,但需警惕关税政策反复风险。

影响:ETF资金加速布局国产替代主线,高景气赛道(如刻蚀设备、光刻胶)或成短期热点。

短期风险

供应链波动:美国制裁可能导致关键设备(如光刻机)进口受阻,影响晶圆厂扩产进度。

政策不确定性:中美关税政策反复及欧盟潜在加税(如电动汽车)可能压制出口型企业利润。

长期机遇

国产替代: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有望从16%提升至25%,北方华创、拓荆科技等或持续受益69。

新兴赛道:AI算力(华为昇腾)、自动驾驶(比亚迪合作百度)及水下机器人(世航智能)成资本布局焦点。

配置方向

科技成长:半导体设备/材料、AI服务器、算力基础设施。

防御性板块:高股息蓝筹(如长江电力)及政策受益标的(如5G-A/6G通信)。